莲蓉桥下大市口
莲蓉桥下大市口
莲蓉桥是无锡最古老的桥梁之一,建造于唐贞观三年(629),坐落在北门外横跨运河上。明嘉靖年修筑新城前,北门原名莲蓉门,桥也被命名为莲蓉桥。无锡人习惯上叫它为“大桥”。从唐朝开始,因为当时交通都依靠水上运输,在莲蓉桥北面一带,从长江口岸江阴方向来的船只,运来了北方的粮食和农产品都在这里集散,形成了一个“大市口”,延伸到北栅口、江阴巷一带。到1949年无锡解放,以莲蓉桥为中心,桥北为江阴巷,集中了无锡的花纱布商号。桥南为北大街,是无锡商业最集中、最热闹的街道,布绸业如时和、日新、九纶、懋纶等,南北货如万大、万利、大来等,百货业如裕丰、大华,药材业如同丰、大吉春以及坛头弄中李万生三房蜡烛店、裕兴昶锡箔店等都是无锡有名的老字号,大商店不下上百家都在北大街上。桥北堍向东是竹场巷,这里是毛竹集散地,更是无锡的金融中心。桥北堍向西便是北塘大街,无锡米市的主要大粮行、粉麸商号都聚集在这里。桥南堍向东“麻饼沿河”,是油饼的重要集散区,桥南堍向西是桃枣沿河,是南北货的集中地。河两岸分布着无锡主要的山地货行,附近的布行弄也是无锡钱庄业的集中地。由于莲蓉桥周围都是重要的商业区域,这里便被无锡人概括称为“大桥下”。夸张一些说,无锡人不一定知道莲蓉桥,但提起“大桥下”,可以说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
莲蓉桥原来是一座石级拱形桥,桥下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干道,船来船往,昼夜不息,十分繁忙。桥洞下两边都砌有石质纤道,供重载货物船背纤之用。
乾隆初次下江南的前一年,江南地方官(包括无锡县在内),便着手准备迎驾措施。乾隆十五年(1750)秋,一场大雨使运河水陡涨。当时负责造御舟的督臣等试行航道,自扬州抵无锡莲蓉桥,因水涨船高,不能通行。县令不敢说明真相,便拆去桥面,后来重建,比原来加高三尺。为了便利皇帝御驾入城,凡皇帝要经过的桥梁,包括莲蓉桥、城内大市桥、南门外吊桥在内,都被去掉了原来层级,改置小石砂条,稍有层级。皇帝此行真是既劳民又伤财。
莲蓉桥改建时,因事出仓促,所以没有重新合拢,需合拢处仅用两块砖头填铺。据说再要合拢,非要等待有朝一日,有一个33岁的祖父,手搀一个3岁的孙子过桥,才可以合拢。但经过了早婚的清代、民国,直至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为止,近200年中却没有符合规定的祖孙二人在此经过,故老莲蓉桥也就没有完成合拢。
莲蓉桥是从长江方向到无锡城内的重要通道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传说宋代韩世忠在镇江金山击败金兀术,金兀术兵败溃逃,曾藏匿在莲蓉桥堍的“晏公堂”内。历史章回小说《说岳全传》中也曾提到岳飞在莲蓉桥收降农民起义军杨虎的故事。
1945年无锡历史上最后一次以斩首方式处决犯人,即是年上半年,伪无锡县大队长汉奸徐梅楚在莲蓉桥上斩杀抢劫杀人案犯。